机器的皮肤

AI动态装置(AI Kinetic Installation)

艺术家: 郑达  

材料: 机械装置、数据控制系统、亚克力、可拉伸织物

尺寸: 95x80x17 cm

视觉:刘晓丹、张理峰

原型设计:余奇、王硕、伍欧豪

年份:2022年

技术支持: 低科技艺术实验室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以生命科学为依据指出:生物只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机器的皮肤》是由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历时四年创作的一件AI动态装置,作品以康威“生命游戏”的算法为蓝本,聚焦以“机器”为创作对象,通过算法与数据构建机器生命,探讨机器与生命之间动态的主体关系。

未标题-1.jpg

机器的皮肤,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览现场图,武汉,2022

“生命游戏”是英国数学家约翰·何顿·康威在1970年设计出一款计算机程序,在一个正方形的棋盘格上,每格代表一个细胞,细胞仅有两种状态,即“生命”和“死亡”,并按照简单的规则运行,具体定义为一个细胞以自我为中心,依据周边八个格子上的细胞数量进行演化:

存活:If 细胞 = 存活,且周围存活细胞数量 = 2或3,则该细胞继续存活。

死亡:If 细胞 = 存活,且周围存活细胞数量 > 3 或周围存活细胞数量 < 2,则该细胞死亡。

新生:If 细胞 = 死亡,且周围存活细胞数量 = 3,则该细胞获得新生。

“生命游戏”运行机制图.jpg

“生命游戏”运行机制图,2022

《机器的皮肤》以“机器、生命、演化”为创作主题,通过对“生命游戏”中的生命形状进行仿拟,并结合算法与物理硬件作为艺术创作载体媒介,围绕生命的诞生、扩散、混沌、进化等关键词进行动画创作。

“生命游戏”生命形状与作品对应.jpg

“生命游戏”生命形状与作品对应图,2022

机器的皮肤_20221004.jpg

机器的皮肤,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览现场图,武汉,2022


在“诞生”的主题动画中,探讨的是由单个细胞生命逐渐成长的历程,通过缓慢的变化韵律,呈现出生命诞生之时的彷徨与谨慎。以圆形元素作为基本符号,并对其进行提取与演变,借助圆形向外舒展的形态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动感。

“诞生”主题动画效果图.jpg

 “诞生”主题动画效果图,2022

“扩散”主题动画以矩形作为基本元素,通过矩形的移动与拉伸来表现出生命的张力与灵活。视觉效果相比较上一主题,元素之间的变化更加跳脱,舒缓有秩的节奏变化,带来一种入侵感。

“扩散”主题动画效果图.jpg

 “扩散”主题动画效果图,2022

“混沌”主题的动画在设计时考虑了不同算法的表现关系。作品有“生命游戏”算法与柏林噪声算法两种算法,柏林噪声算法是一种随机算法技术,通过将噪点图像加以在Z轴方向的运动,能使作品产生在空间中流动的效果,将这两种算法交替、融合使用,使作品产生由无序到有序的变化,并且柏林噪声算法会在机器有序的形态变化中赋予具有偶发、随机及不规则的“自主表达”。

“混沌”模式算法切换时间图.jpg

“混沌”模式算法切换时间图,2022

算法融合效果示意图.jpg

算法融合效果示意图,2022

“进化”的主题创作以三角形为基本元素,三角形有着稳固、坚定的特点,是生物进化的诉求。在这一主题当中,图像相较于前几个主题动画有着较多的循环重复,呈现出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的探索与曲折,借助三角形图像的组合与变换,表现出生命的智慧与秩序,同时作品最终以生命游戏中“脉冲星”元素结尾,展现出生命最终走向稳定与永恒。

“进化”主题动画效果图.jpg

“进化”主题动画效果图,2022

机器的硬件部分担任动画可视化的舞台,将创作的图像解码成可被计算机识别的电信号后,通过控制电机的伸展与收缩带动作品表面柔性织物的拉伸、形变,象征生命的诞生与消亡进行作品最后视觉的呈现。

《机器的皮肤》系统运行逻辑图.jpg

系统运行逻辑图,2022

推文制图_画板 1 副本 8.jpg

驱动原理图示,2022

未标题-3.jpg

作品柔性织物图,2022

30个步进电机均匀的分布在长80CM、宽95CM的空间内,电机之间的间距为13.2CM,最大伸展长度为4.5CM。此时的作品如同一个大型生命体,有细胞的传递、扩散、灭亡与自我复制等行为,作品的织物如同生命的皮肤,电机则为驱使皮肤运动的肌肉,而氧化铝型材仿佛支撑运动产生的骨骼。

《机器的皮肤》框架图.jpg

作品框架图,2022

机器模拟的生命重新诠释了算法运算导致的变化,通过预先为机器系统构建出一套算法机制,让机器自动执行指令。算法的工作和对数据的转译不能被人类的感官直接感觉,而是通过电机伸缩的速度、数量及突起程度来体验。通过机器自动运行的过程与非逻辑性的生物行为,在观看者的感知层面营造出机器像生物一样具有“自我意识”与“自主行为”的错觉,从而打破生命与机器之间的界限。

另一方面,艺术家将具有“自主性” 运动特征的机器投入作品中,刻意降低了新媒体感官的视觉语言,回到系统的建构上,在把机器与人被视为平等身份的前提下,思辦性的将机器视为 “新物种”, 尝试削弱人作为主体的视角来观看,探讨机器如何看待生命、模仿生命、感知生命。

未标题-2.jpg

机器的皮肤,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模特:佩灵,武汉,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