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 WORK
  • LOW TECH
  • ABOUT

新书发售|《互动艺术的美学》“人工智能+科技艺术丛书”首部发售

Aug, 2023

DSC079371080.png

 书籍信息  

 

书   名:互动艺术的美学

作   者:[德]卡蒂娅·卡瓦斯泰克(Katja Kwastek)

译   者:郑达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80-9583-9

定   价:98.00元

字   数:432 千字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初以来,艺术家们越来越积极地寻求让观众参与到他们的作品中,并尝试延伸艺术作品传统概念的边界。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直至今日——以此为大量学术研究的对象仍是一种趋势。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这类艺术所带来的特殊审美体验能够为艺术史打开新的视野,而不是仅仅从媒体艺术的层面去理解。事实上,以互动美学为基础而建立的观点可能会激励我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艺术形式。并且,基于互动媒体的艺术表现可以被视作是媒体美学的试金石。


DSC079611080.png


提出了技术系统实际上可能会阻碍或抑制相关互动性,同时书中从双重角度对交互媒体艺术的美学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过程美学和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可用于描述和分析互动媒体艺术的美学理论。其次,通过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作为理论思考的基础,又作为其应用评估的案例。

微信截图_20230831150706.png

书中涉及的互动美学应被视为一种应用美学,而非抽象理论,给广大科技艺术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套可应用的美学体系,夯实对于互动艺术研究的基础。本书的研究模型不属于任一传统的体系(技术分析、系统理论、现象学或解构主义),而是提供了一套有关描述和分析互动艺术的方法,从而科学客观的对待该领域中的各项艺术策略。


面对科技艺术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对于互动艺术美学不同维度的思考模型;面对相关领域的高校师生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跨媒体艺术等本科专业及研究生作为理论书写的 “工具箱” 。


DSC07900-41080.png




 致“互动艺术的美学”

郑 达


2014 年的夏天,我在太平洋边的UBC大学的图书馆正着手准备写一本关于互动媒体艺术创作的书,从自身的媒体艺术创作实践——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的案例出发,结合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试图去思考互动艺术这一已经进入中国公众视野的艺术形式,以及它的语法结构与现实意义,寻找它在当下的媒体科技史与艺术史中的坐标。


011080.png

 郑达(Zheng Da)《肉身机器》(LOW·AI BOX),2021

图片来源:艺术家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当时收到刚刚出版的《互动艺术的美学》(Aesthetics of Interaction in Digital Art)这本著作,详尽地阐述了媒体艺术中关于互动的跨学科探究。作者卡蒂娅·卡瓦斯泰克教授极具创造力地构建了互动艺术的系统性知识谱系,打开了此领域新的时空感与维度感,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媒体艺术研究方法。反复研读这本书的时候,冒出最多的念头就是要把它翻译成中文,与国内更多的媒体艺术实践者、研究者与相关领域的学习者分享。

微信截图_20230831150753.png

卡瓦斯泰克教授在她的题为“Interactivity—A Word in Process”(2008 年)的这篇文章中从社会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参与性艺术、互动艺术等学科分类进行了回应。今天我们在国内艺术行业与教育领域中,若是从单一学科的维度去理解“互动”,已然脱离了事实的发展。一边是互动艺术在大众视野中的流行,一边则是艺术理论研究者的旁观态度。

 

061080.png

郑达(Zheng Da)《生理反应 3》(Physiological Reaction III),2018

图片来源:低科技艺术实验室


当走进大型的美术馆时,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很多运动的装置艺术,观赏的同时也可以去参与;大量与互动相关的媒体设计、建筑设计、数字艺术、科技艺术等专业的学习者也从自身的知识体系去了解“互动”;国际重要的林茨电子艺术节在1987年也开始设置了新的奖项类别:互动艺术作品。很显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媒体艺术具有多重起源与跨学科协同性的特征,它在丰富传统的艺术研究的同时,也意味着挑战。


“这本书的作用就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开放而具逻辑的工具集与研究模型。”


为此类作品的分析提供了直接的途径,去探究这种被置于社会 - 技术框架内的艺术是如何运行的,审视互动媒体艺术中的美学过程。对于我这名艺术实践者来说,本书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的一部分,让我更加冷静地知晓媒体艺术史的动态发展节点。特别是作者用过程美学和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去描述与分析互动媒体艺术的经典案例,让我也坚定地面对“作品—参与者—艺术家”这三者构成的艺术创作机制,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语境中,作品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艺术家策划,但并非由艺术家执行,作品具备了技术媒介所驱动的“自主性”,让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

 

“感谢卡瓦斯泰克教授特地写了序言,其中她提出了关于非人类中心主义中互动性的扩展。”


正好这个议题也是我近年艺术创作的重心:“自主性的艺术”。一直在路上的艺术实验也许没有完美的答案,过程性美学策略的叙述是本书中的重点章节,也让这样的工作过程成为将研究作为艺术实践方法的样本。

 

本书翻译费时四年有余,其间得益于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的研究生们的参与, 大家对本书不断地研讨,也通过互动艺术的设计实践来反复验证书中的观点,形成了较为有效的互动评估系统。在此特别感谢参与试译的徐雨萌、孙嘉阳、胡卓君、林婧元、彭晴雯、文敏婕、谢诗薇、姚诗雨、艾敬、霍书婳、刘晓丹、翁靖坤等同学;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各位编辑,她们不厌其烦地改稿,保障了本学术译著的严谨性。由于水平有限,译介如有任何问题,当由本人负责,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2023 年 2 月于武昌桂子山


书11080.png

 

 

 

 

 作者简介 

卡蒂娅·卡瓦斯泰克(推文)8.png

 卡蒂娅·卡瓦斯泰克 

Katja Kwastek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现当代艺术史教授。在此之前,她一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任教。她的研究重点是基于过程性艺术、数字与后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体史及理论与美学,数字与环境人文学。

 

 译者简介 

6408.png

 郑   达 

Zheng Da

跨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创立者,作品获得英国 “The 2017 Lumen Prize” 互动艺术大奖,“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CPI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焦距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互动艺术、Al艺术、机器装置、游戏艺术、媒体剧场等。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探索光与运动的交互、机器视觉系统的算法美学,以及可计算媒介的装置艺术的感知系统。


【互动艺术的美学】

710 × 1000 mm

简体中文,2023

价格:98 元

  扫码购书: 

京东5.png

 京东 

 

当当5.png

 当当 

 

天猫5.png

手机淘宝(天猫)


← pre
next →

NEWS

我们的实验室,2025

Feb, 2025

新书预告 | 《人工智能艺术:机器学习时···

Feb, 2025

2025 Happy New Year ···

Jan, 2025

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Aug, 2024

作品入选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

May, 2024

2024 Happy New YEAR ···

Jan, 2024

Ximulacra 机器艺术装置作品 |···

Dec, 2023

新书发售|《互动艺术的美学》“人工智能+···

Aug, 2023

2023第六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

Aug, 2023

新书发布:《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

Apr, 2023

VISIONS COME TRUE 远景···

Mar, 2023

Sensing Machine Exhi···

Jan, 2023

2023 Happy New Year

Jan, 2023

Art Statement 2022

Nov, 2022